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赵晓辉 华晔迪 张辛欣)16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启动,股市中的军工板块应声而涨,成为当天投资的热点。
尽管长期资金市场对军民融合的概念早已不陌生,为何还会如此兴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军民融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民间资本在其中又会有什么机会?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消费电子行业这几年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手表,尽管呼声很高,但市场反映一直不温不火。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此前没多少人看好的无人机“火”了。
一家名叫大疆、做无人机的深圳公司,2006年成立,2010年销售额1000万元,2014年是60亿元,今年,很多人预估会超过100亿元。乐观的估计称,全国到2020年的无人机需求将超过500亿元的规模。
懂行的人知道,无人机的关键技术是飞行控制、无线控制和图像回传,而这,恰恰是军工企业强项。事实上,跟军工企业比起来,大疆正在用的技术,恐怕只能算“小儿科”。
无人机今后逐步发展,靠的是什么?是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升级。而领先的技术,军工企业手里现成就有。
无人机技术,只是军工技术中很小的一部分。记者看到的一份材料显示,军工可转民用的技术和项目,从飞机、船舶、电子信息到软件、信息系统、新材料等,稍微梳理就有一长串。
可是,军工企业太神秘,怎么能让军民之间信息更透明呢?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尹卫军表示,今年将遴选可转民用的先进的技术成果,编制发布2015年度《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加快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组织并且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搭建互动对接平台。
2015年列入民的项目就将达150个。这里面会有多少机会?可以想象。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嫦娥”,中国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计划于2020年前发射“嫦娥四号”。中国国防科工局近日就公开表示,探月工程将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公司参与“嫦娥四号”任务。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扩大军工开放、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其他消费行业不同,单一的区域市场不可能支撑军工产业的整体发展,必须走向世界,占领全球市场。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看来,中国军工行业目前国际市场占有率很小,要想逐步发展壮大,必须走深度军民融合道路,将军工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到民用产品行业,形成市场效益,反过来再投入军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也认为,培育强大的军工企业,希望在于军民融合。“目前,我国许多军工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需要突破的是体制机制。推动军工企业走上依托市场的发展道路,必须依靠军民融合,充分的发挥长期资金市场作用。”
而根据实施方案,今年将发布100项“民参军”技术产品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有100项军品的生产研发将向民资打开大门。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眼中,借力长期资金市场,实现军工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各方共识。
国防科技工业公司协会常务副会长石金武强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吸引民营资本促进军工民用产品生产规模提升铺平道路。
“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引入民营资本等难题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有望迎刃而解。”他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使军工行业最有希望成为因国企改革和军民融合而迎来大发展的行业。
对于怎么样才能做好军工证券化,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栾大龙认为,要完善资产证券化现行法律和法规,制订军工资产证券化指导文件,充足表现军民融合,同时要规范和建立军工资产证券化审核流程、认可标准。
由于军工企业大多属于国有独资,产权结构单一,因此积极地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显得很重要。
栾大龙建议,以军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加速军工资产的集中。“军工资产集中可以缓解军工产能的分散、过剩,提高军工企业的规模化效益、专业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以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军工资产证券化,推动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推动军工资产的优化配置。”
听听这些声音!能预见,无论对于军工企业、民营资本还是长期资金市场,业已启动的军民深层次地融合,都将带来极具想象空间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