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各口径的最新数据,各类型资金的持有股市值基本上“势均力敌”, 约在2.5
截止各口径的最新数据,各类型资金的持有股市值基本上“势均力敌”, 约在2.5-3万亿左右,因此市场风格不再由单一资金偏好左右、风格动态均衡。
截止各口径的最新数据,各类型资金的持有股市值基本上“势均力敌”, 约在2.5-3万亿左右,因此市场风格不再由单一资金偏好左右、风格动态均衡:截至25Q1,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2.9万亿,股票型ETF持股市值2.8万亿。最新披露口径截止24Q4, 保险持股市值2.4万亿,外资持股市值2.9万亿。
一季度与外资重估中资股共振,公募基金也继续加大了南下配置。港股配置继续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配置比例18.9%),恒生科技显著抬升(配置比例10.5%),主要增持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电子、电动车等龙头。
加仓幅度最大的公司是港股“科技十雄”与新消费:阿里巴巴(09988)、腾讯(00700)、中芯国际(00981)、小米(01810)、快手(01024)、联通、泡泡玛特(09992)等。
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复盘了单季增持第一的行业下个季度的股价表现,自22年以来,市场存量博弈的环境中,单季增持最高的行业下个季度的股价表现往往排名居于中下游。
但是,这个季度电子似乎打破了上述“魔咒”,Q4加仓第一大的电子行业,在Q1股价表现排名行业前1/3。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产业未来潜在的景气变化、一季度TMT板块成交额占比也创出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基金对于科技产业的配置共识度也有所增强。
23-24年市场主线“海外映射”的AI算力明显减仓。包括海外NV链条的光模块、PCB、服务器ODM、电源等,其中光模块减到了接配。此外,与海外挂钩的消费电子也自高位开始减仓,尤其是果链。
基金转为加仓国内算力环节,以及更广谱的应用链条。其中,国内算力链条加仓IDC、柴发、先进制程、存储模组等。应用链条的端侧、机器人、智驾等几个大方向均获加仓。包括:端侧的SOC和存储,智驾相关的CIS及整车、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等。
展望下一阶段,贸易摩擦之下“科技兴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海外冲击剧烈的外需链条配置已在Q1降温,等待中美谈判更明朗;而国内AI产业链及自主可控相关的细分行业,反而意味着更中长期的配置机遇。
白酒、建材、钢铁、美容护理、零售板块获得不同程度的加仓,考虑到关税升级后的股价走势,当前配置比例可能已进一步抬升,也进一步隐含了当前政策出台的预期。
若以以成交额占比来评估市场有多少投资者price-in了政策预期,商贸零售、旅游、食品等内需行业,成交集中度基本上达到了23年Q1(全面放开后)的次高点,即对于政策预期的定价已较为充分,当前反而需要警惕政策落地带来的成交热度回落。
新能源方面,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底部加仓后,基金的配置开始分化,减仓新能源车、光伏,加仓需求侧复苏确定性更强的风电零部件、尤其是海风。
医药结束减仓、配置开始底部企稳,底部连续三个季度加仓CXO,并持续加仓创新药。
3. 出口链:仓位高位韧性,聚拢业绩线年以来的连续加仓趋势,但仓位持续维持在高位,减仓幅度并不大,最新Q4的仓位为11.5%。
Q1科技产业进展及政策预期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核心红利资产的配置出现松动,其中水电、动力煤、港口、大行、运营商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持。
主动偏股基金整体持有股市值上升2.0%,具体来看,普通股票型上升4.2%,偏股混合型上升2.5%,灵活配置型下降0.8%。
截至25Q1,主动权益基金持有股市值2.9万亿,保险(2024Q4数据)持有股市值2.4万亿,外资持股市值2.9万亿,股票型ETF持股市值2.8万亿。
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的绝对配置比例最高,Q1主要加仓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主要减仓电力设备、通信、交通运输。
25Q1配置比例最高行业的是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25Q1加仓最多的行业是汽车、有色金属、电子等,减仓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设备、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
从二级行业角度看,半导体、化学制药、白酒在Q1加仓最多,通信设施、电池、光伏设备在Q1的减仓幅度较大。
可以看到,基本上公募基金配置在高分位数的行业,一季度股价的超额表现不错。
跟历史规律不同,电子作为上个季度加仓第一大的行业,这个季度的股价表现仍处于处于行业排序前三分之一。DeepSeek的催化剂使得科学技术板块的成交集中度突破前高,基金配置的牢固程度也有所上升。
展望科技链条,参考18-19年经验,“科技立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25年与19年相似之处还在于,科学技术板块存在有技术突破、有希望逐步传导至业绩释放的子领域。
考虑到TMT板块目前的成交额占比已经回到了近一年19%的低分位数,较前期的历史最高点回落至约打六折的水平,自前期DeepSeek主题催化的热度显著降温、也隐含了风险偏好比较充分的回落。
剔除主题基金后,全基也结束了对餐饮的减仓趋势,连续两个季度底部小幅加仓。结构上主要加仓了白酒。
我们认为在明确的内需刺激政策没有出台之前、且消费板块大的β没明确起色前,本轮内需资产暂时没有业绩预期的支撑,而更偏向于主题投资,类似于18年关税升级的初期。
既然类似于主题投资,在股价已经回补缺口之后,我们大家可以参考行业的成交集中度,来评估有多少投资者已经price-in了内需政策刺激的“预期”。
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底部加仓后,基金对新能源赛道的配置开始分化,减仓新能源车、光伏,加仓需求侧复苏确定性更强的风电。
不过,仍有部分方向继续迎来加仓,主要聚拢在Q1及今年业绩预期仍向上的环节,如部分家居细分、摩托车、气动工具、工程机械、部分逆变器、海风等。
部分出口链公司已回补了前期跌幅,主要公司分布于海风、摩托车、船舶、工程机械、客车等细分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非美敞口、Q1高景气(一季报或高频数据)、对欧出口预期改善。
展望中期维度,出口链的贝塔遭遇估值挤压后,后续可以寻找外需突围、被错杀的方向(例如欧洲、一带一路等),包括摩托车、海风、逆变器、新能源车等行业,我们留意到近期中欧的高层互访及产业连接度已有明显提升。
资源品的部分细分结束减仓趋势,如工业金属、贵金属等,Q1仓位均有较大幅度的上行。
基金重仓最多的公司中,新进入前十排名的重仓公司为阿里巴巴-W、比亚迪和中芯国际,而寒武纪-U、北方华创退出前十大。